close

  

旺報【記者李侑珊╱綜合報導】

憂心城市化速度過快,學童逐漸失去在地關懷的能力,大陸近來吹起鄉土教材風潮,如四川茂縣及阿壩州教育局,分別推出羌族及藏族的中小學鄉土教材;蘇州也曾發起《吳文化讀本》,教導學子學說吳儂軟語、唱崑曲;湖南茶庵鋪鎮則有小學老師自編教材,開設茶文化課程,推廣「有根的教育」,建立鄉土情懷。

大陸社會追求城市化,影響也擴及教育面,鄉村使用的教學內容,也只是複製大城市的教材,導致鄉村文化與認同逐漸凋零。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常年關注大陸鄉土文化,早在2002年擔任蘇州市副市長時,即大力推動鄉土文化教學,發起新教育實驗,並主持、開發《吳文化讀本》,希望蘇州的孩子都能講吳儂軟語、唱崑曲。風氣所及,大陸各地現有逾3千所實驗學校開發鄉土課程。

有必要開發專屬課程

如位於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的鳳儀小學,為傳承羌族文化,與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、阿壩州教育局與茂縣教育局,共同針對羌族小學生編寫的教科書《沃布基的故事》,介紹特有的年節習俗、音樂歌舞、日常飲食等生活習慣與文化;2010年獲鳳儀小學使用,成為高年級生的專屬課程。

鳳儀小學校長陳祿華表示,2008年發生汶川大地震,少數民族對於文化傳承的緊迫感愈來愈強烈,「我們的羌族文字遺失了,民族文化靠口口相傳,傳承迫在眉睫」,開發百家樂技巧│百家樂五大要素專屬教材、課程,絕對有其必要性。

除開發出羌族的鄉土文化教材外,北21點算牌教學-第10課 (正確的心態)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還再與阿壩州教育局、茂縣教育局合作,針對嘉絨藏族開發出小學教材《夏嘉察瓦絨的小洛讓的故事》,以及安多藏族的《我的草原我的家》等教材。

直至2015年年底,阿壩州3個文化區域的小學,皆擁有各自專屬的鄉土教材,且小學生每周都要上一節鄉土課,阿壩州教育局黨委書記、局長譚可說,「課堂教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形式」。

8萬多字介紹村莊歷史

不只少數民族地區擁有專屬的鄉土教材,湖南茶庵鋪鎮也有小學語文老師,針對茶文化開發在地特色課程;位於河北萬全的新開口村,則有村民自動發起編寫《新開口村村志》,以8萬多字的紀錄,介紹小村莊歷史、自然環境與風土民情。

此外,廣州華融小學也與廣東粵劇院合作,推動「粵劇進校園」活動,打造音樂鄉土教材。

輪盤押注實戰技巧A347DA916B266B51
arrow
arrow

    xz33rf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